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5|回复: 0

学习传统做什么?——从日本建筑师向传统建筑学习谈起

246

主题

0

回帖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1
发表于 2024-9-25 11:30: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作者 刘杰


一、 引 子


前不久,我跟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学习日本园林。一次上课时的一件小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先生在讲日本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桂离宫时,引用的教材却是日本当代建筑师矶崎新所撰写的①,精装大十六开本,铜版纸彩色印刷,异常精美。矶崎新是当前日本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但他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基本上都是其现代风格的建筑作品。他竟然对日本的古典园林和古典建筑作了如此深入的研究,还有专著问世,实在有些出人意料。不过,话又说回来,桂离宫作为日本古典园林的第一名园,作为一名研习建筑的专业人士对它产生浓厚兴趣,情到深处,撰写专著以记之,也是合乎情理的。


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使我了解到,在矶崎新对桂离宫感兴趣之前,还有几位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对桂离宫也作过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丹下健三先生。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版了《桂——日本建筑中的传统和创造》一书。据路先生讲,在日本现代建筑师当中,是丹下健三第一个将桂离宫所体现出的设计精神和现代建筑之间架起了桥梁。不惟如此,丹下健三先生还亲自动手设计、修缮过古典的日本园林,也设计过现代风格的广岛和平公园。可以说,丹下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热爱绝非仅仅局限在古典园林一隅,他对其他传统建筑类型的研究也很是专心,1962年他所出版的《伊势——日本建筑的原型》一书就是明证②。


丹下健三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日本决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在他之前,还有一位日本的建筑先驱对传统建筑非常着迷,他就是崛口捨己先生。崛口捨己虽不像丹下健三的老师前川国男那样,投入柯布西埃的门下,但也有旅欧的经历③。但是,他后来的兴趣好像更多的关注于日本传统的建筑当中。丹下的学生们,像矶崎新、黑川纪章、木真文彦、大谷幸夫、神谷宏治、木岛安史等虽然早已自立门户,开创了各自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但都不约而同的在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结合上下功夫,形成了鲜明而又清新的现代日本建筑风格,享誉世界。



丹下健三的众弟子中,最杰出的两位便是矶崎新和黑川纪章。他们受丹下的影响,在对待日本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都是积极的,但在进行具体建筑设计的时候,运用的建筑语言又有较大的差别。


“矶崎和黑川都是在‘文化’二字上下功夫,都力图朝着文化的脉络上进一步展开,但着眼点却截然不同。矶崎利用历史的样式,现代艺术的手法探索和现代艺术的结合点。黑川则是把‘日本’作为他研究的中心,通过把日本传统文化的优点在现代建筑中加以反映的手法,寻找日本空间的特性和本质。”④他们的这些特点在各自的建筑设计作品中(比如矶崎新的群马美术馆、筑波中心、武藏秋陵乡村俱乐部等,黑川纪章的福冈银行、中银舱体楼、大阪国立文乐剧场等等)表达得非常明显。



本文的宗旨无意去评论日本建筑师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趣。我只是想通过在日本过去的百年建筑发展史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注重本土建筑文化回归的建筑运动,并逐步获得成功的例子,来呼吁我们中国的建筑师和建筑学家们也可以用“他山之石”,来开创新时代的华夏建筑风格。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建筑文化也曾光辉灿烂。历史上曾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通过变法维新,虚心向西方学习而又不忘却自己独特的大和文化,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历史上的文化渊源之深,自不必说,尤其是在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冲突的问题上有着非常相似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日本成功的经验,将我们中国的建筑文化和优秀传统延续下去,在传统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在我们新时期的中国建筑中,既要能看到过去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子,又应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保持同步,这样的建筑作品才能算是优秀⑤。


在中国晚清欲变法维新时,就有人提出“学西洋不如学东洋”。中国早期派遣的留学生主要是赴欧美,后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赴日本国的留学生也逐渐多起来。像中国建筑界的柳士贞、刘敦桢等前辈就是赴日本学习建筑学的。



二、当代中国建筑师能否向传统学习?


时下的建筑师向西方(包括日本)学习几乎成了时尚,甚至大有不全盘西华而不休的势头,所以才会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轮番演绎“KPF”风格、欧陆风等等。除却了这些舶来的洋玩意儿,以及为了开发旅游而处处兴起的“明清一条街”,我们中国的建筑师还会独立思考,创作自己的作品吗?


这里,我们不妨也分析一下造成当今中国建筑师不大向传统学习而“言必称希腊”的历史原因。


自晚清以来,随着中国的国门被强迫打开,我们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几乎一古脑儿的扫进了故纸堆。尤其是上个世纪初期发生的“五四”运动的狂飚,将中国过去的古旧思想、文化彻底地打入了底层。当然,“五四”运动的初衷是要唤醒国人,让“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武装中国的民众,真正奋发图强,建立强大的中华。从这个角度讲,它的意义无疑是伟大而深远的。不过,任何运动总有其负面的影响,为了“不破不立”,难免矫枉过正。那个时代,就连身为“五四”运动主将之一的鲁迅先生也曾认为中医一无是处⑥。其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也因种种因素使得我们中国人不敢对正面待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虽然,我们在哲学中也讲“扬弃”,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一起摒弃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开放,不过这次是主动地、全面地、深刻地。这一次开放,使我们中国人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种差距曾经使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感到非常自卑。是的,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西方各国的文化思想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向一个新的现代主义时期的过渡,甚至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迈向了后现代时期。这种文化的演绎与进步,绝非仅仅是表现在建筑上,而同样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不过,在建筑方面显得是更加直观罢了。工业化时代,科技发明和创造显得是那样的容易与迅速。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从未有过的技术和物品诞生。因此,现代主义必须使得这个社会增添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建筑类型,比如:现代的体育馆、体育场、医院、高层旅馆、办公大楼、汽车专卖店甚至连锁商店……等等。它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主义已经让建筑在技术和空间等物质方面与现代生活高度合拍,这是古典建筑所无法企及的。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人们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显得越发重要起来,现代主义运动也逐步消亡,分化,甚至变异成了其它的文化倾向。比如强调“文脉”的后现代主义,强调“原型”的类型学等等。在围绕建筑的新兴技术、建筑的功能空间以及建筑的情感表达来营造建筑环境方面,西方各国的建筑师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建筑师的前面。


如果说在第一次被迫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建筑师和工匠们尚未对西方的建筑文化所完全折服的话;那么,第二次的改革开放,全面接受了基本上属模仿西方建筑教育体系而培养出来的中国建筑师,面对西方强大的现代建筑文明,不能不说是心悦诚服了。于是向西方建筑师学习确实是中国建筑师迫在眉睫的事!但是,向他们学什么?学习他们所创造的林林总总的建筑新形式,还是系统学习他们的创造精神?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建筑师更加看重的是表层的形式,而不是深层次的精神;当然,简单模仿形式要比深刻体会精神要容易、迅速得多;中国老百姓可能也不容建筑师们去体会精神之后的再创造了,直接使用“拿来主义”,也算是与国际接轨!现在这个社会,是太喜欢“国际”这两个字眼了。


但也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不是,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不就是这样做的吗?他们不但研究传统,批判的继承传统,还创造出新的日本建筑传统来!


我们来听一听世人是如何评价丹下及其为代表的新日本建筑的:“……丹下的步伐如实地把我国近代化的模式在建筑上加以体现。在我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就现代主义而言,他是战后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每一作品都使评论界为之活跃,使年轻的建筑师和学生们为之动心” ⑦;“丹下健三的作品是通过传统的灵感使日本建筑复兴具体化。近年来为欧美所熟知的他的作品指出了日本建筑通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⑧;“丹下是日本新的建筑体系之父”⑨;“今天繁荣的结果使日本建筑登上了国际舞台,在现代的成功之中,又反过来发挥了传统美……日本的独创性在于由其传统样式的适应性所带来的社会现代化”⑩ ;“新建的日本建筑已经扩充了现代建筑的语言,并开辟了先前曾被割断了的通向过去和传统的道路。为此,日本很可能成为各国追随的模式,正如1890年和1930年西方影响东方那样,东方将反过来对西方发生影响。”(11)


日本国继续在延续着他们的当代建筑辉煌。它通过它的王牌建筑师们,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崎新等,并将这种辉煌带到了全世界,也带进了我们中国。


我们中国建筑师还在等待什么?难道真要在等待推广一波又一波的西方最新建筑形式而让生命蹉跎吗?我们年青的建筑师和建筑学子们在大谈萨特、海德格尔的同时,能否读一读老子,了解一下孔孟之道?我们在研读西方近现代建筑名著之余,也能否读一读老祖宗留下的《考工记》、《营造法式》,还有《园冶》?我们那些崭露头角和已然成名的建筑师们除了忙于编著自己的作品集之外,能否也向丹下、矶崎学习,去研究一下中国的传统建筑?(丹下出版《桂——日本建筑中的传统和创造》一书是在1960年,矶崎出版《桂——两义的空间》一书大约在1980年左右。出书时,两位建筑大师早已成名。)当我们的建筑师漂洋过海,花巨资到欧美留学、考察镀金之后,能否也破费十分之一作一次中国的建筑文化之旅?不妨先去到雪域高原的拉萨,你能领略到世界第三极的雄伟壮丽以及布达拉宫的恢弘;不用西出阳关,便可来到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除了能体会到“大漠孤烟”的塞外风情之外,你还可以与几十座洞窟内的大唐壁画亲密接触;欲游历名山大川,你可以去到祖国的西南,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峨眉山、青城山、玉龙雪山…,西部山川的巍峨秀丽,奇异的风土人情以及瑰丽的建筑文化尽可掠影;北上塞外,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除了能感受古人诗篇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外,你还可以来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去凭吊一下当时这位叱咤风云、震惊世界的蒙古大帝;从塞外归来,进入华北大平原,首先须到的一个地方是首都北京,数朝故都的北京城可以让你流连忘返,最须去到的当然是故宫,在世界上最大的皇城——紫禁城中,你可以去体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反应的皇权至高无上;从北京向西南,去到的是中国人崇拜的武圣人关公的家乡——山西,号称古建筑之都的三晋大地,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的博物馆,其中,你最值得做的是来到五台山,去聆听唐代古刹佛光寺的悠扬钟声;从山西往东,越过太行山,便来到了自古兵家必争的中原大地——河南,这里是殷王朝的发祥之地,是三代时商朝的国都,你想了解上古时期中国的历史,你必须去到安阳的殷墟,那里有盘庚迁都以后的殷商王朝的宫殿遗址(现已经建筑考古学家复原);再往东行,就来到了齐鲁大地的山东地界,这又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传统文化积淀太深!你可以“登东山而小鲁”,也可“登泰山而小天下”,你可以去到蓬莱市的蓬莱阁眺望大海,浮想“八仙过海”的胜景,也可以到济南市区去体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泉城佳境,你更应该来到曲阜,去瞻仰文圣人、万世师表孔老夫子的纪念地——孔庙,孔府和孔陵……中国之大,传统建筑文化之博大精深,这里百不到一。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才是治学之道啊!


除上述分析的客观历史原因外,中国当代的建筑师们也应该找一找自身的问题。日本国的历史要比中国短得多,当今的日本建筑师尚如此珍惜他们的传统建筑文化;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没有理由不续写灿烂辉煌的华夏建筑文明。



三、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当代华夏建筑风格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国家拨乱反正,在政治上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开始反思以前的种种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比如彻底否定传统而逐渐形成的民族虚无主义对人民的危害。在20世纪末的20年里,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使得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领域的改革也逐步展开。可以说,新时期正处于近几百年的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的盛世之期。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开创了灿烂辉煌的过去;从现实来看,中国人民逐步正视自己,励精图治,已经开始走向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来看,历史所创造的伟大中华文明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都不应该是沉重的包袱,相反那是一座价值无法估量的宝库。


中华文化值得当今的中国人骄傲,我们必定会重新树立自信心!中国的历史篇章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国新世纪的目标必然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当然是要实现中国建筑的伟大复兴!新时期的中国建筑创作,不是媚洋,更不是复古,而是需要去创新!


我们如何去创新,创造的源泉在那里?


借用俄国艺术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句话,“美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建筑创作也应该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出发,汲取传统历史文化,采用适宜的建筑技术来进行。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如果我们新一代的建筑师能够将我们的文化之根深深的扎在这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当中,再呼吸着时代的新鲜空气,博采众家之长,我们建筑创作的源泉不就会更加丰富吗?我们的建筑作品不就会更具特色吗?我们的建筑师不也会更富想象力吗?


事实上,自近代以来,就一直有这么一类为数不多的建筑师群,他们试图将中国的“民族性”和当时社会的“科学性”结合到建筑创作中去。他们一直在这个领域里努力尝试(12)。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大地上对建筑的“民族性”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探索也已经持续了好久。老一辈的建筑师:像广东的佘畯南、莫伯治二先生联袂创作的白天鹅宾馆,莫伯治的白云山庄,上海冯纪忠先生创作的松江方塔园,北京戴念慈先生创作的山东曲阜阙里宾舍等;中年的一批建筑师:像西安的张锦秋先生,天津的彭一钢先生,杭州的程泰宁先生等,在此领域都有过不断的探索和成功的作品。年青一代的建筑师们,也有一些在思考着这个命题,他们思想更加开放,头脑更加灵活,但是建筑创作需要的是功力和时间,也更加需要生活的锤炼和洗礼,希望他们都能耐得住磨练的寂寞和困苦,经得起这个考验。中国建筑复兴的历史重任的落在了青年一代的建筑师身上。


希望我们中国建筑师群体里也能出现像前川国男、丹下健三、矶崎新和黑川纪章这样的具有明确传承关系的团体,更希望我们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当中,能出现像矶崎新和黑川纪章这样注重文化的建筑师来!


注释:

①即《桂——两义的空间》矶崎新著,1980年出版。

②据马国馨著《丹下健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丹下健三先生于1960年就出版了《桂——日本建筑中的传统和创造》一书,日本造型社出版。又据马国馨著《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一文记载,是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格罗庇乌斯和丹下健三合著了《桂——在日本建筑中的传统和创造》一书。1962年他出版了《伊势——日本建筑的原型》一书②。

③据马国馨著《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新”一文记载,“崛口捨己(Sutemi Horiguchi 1895~)1920年参加分离派运动,1923年去欧洲留学。”

④据马国馨著《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日本的后现代主义”一文。

⑤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优秀建筑的三个标准,其大意是说:第一个标准是要有民族文化特色;第二标准是要有时代性;第三个标准是时代性与文化特色兼顾。其中符合第三个标准的作品才是最优秀的。

⑥后来,鲁迅先生专门撰文为中医正名。

⑦近江荣语《(日本)新建筑》1974.10。详见马国馨著《丹下健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第四页。

⑧摘自《New Architecture in Japan》。详见马国馨著《丹下健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第四页。

⑨法国驻日本使馆文化参赞博赛语《(日本)新建筑》1977.9。详见马国馨著《丹下健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第四页。

⑩法国驻日本使馆文化文化部长博赛语。详见马国馨著《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第95页,“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新”一文。

(11)美国建筑评论家C?詹克斯语。详见马国馨著《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第95页,“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新”一文。

(12)参看拙著\"‘科学性’与‘民族性’—萦绕中国近现代建筑创作的两大主题”一文,发表于《华中建筑》2000年第三期。



刘杰,男,1970年出生。中国上海。

2002年4月,攻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pgive@qq.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批给屋 © 2001-2024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蜀ICP备1202980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