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8|回复: 0

创造"有生命"的建筑 --专访 托马斯·赫斯维克

246

主题

0

回帖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1
发表于 2024-9-25 11:38: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设计理念:更看重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记者:不论是国外的或是本土的设计师,都要基于本土文化之上形成变化后方有生命力。在您的理解中,中国本土文化有哪些元素?如果未来您在中国做设计,会把哪些内容吸收进去?

托马斯·赫斯维克:中国元素对我启发最大的其实是来自于上海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在世博会之后有一个上海的开发商找到我,希望我为他们设计一个项目,因为在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很多项目都是大干快干,有很多项目上马。但这个上海的地产商是非常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他说“你要考虑的是一个项目不仅仅是中国这个国家的关系,而且是跟中华文明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记得当时他就带我去苏州参观苏州园林,还给我讲中国画是怎么回事儿。
在苏州园林里我不仅仅看到了建筑,也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是怎么造景的。这个地产商认为在设计建筑时首先要考虑到景观,因为建筑是景观的一部分。他给我讲了很多中国文化的东西,使我意识到中国人比较喜欢用更加抽象的、宏观思维的方式,而西方相对过于实际主义。比如说古代西方的书法作品在写一个字时会写得非常清楚,而中国的书法是充满情绪的,不是完全写实,把字一笔一画的写出来。再比如中国画,如果你画一座山,西方人的画法非常写实,像照片一样,而在中国画里面,这个山没有山顶,可能也不会画山脚,但是你会感觉山是在那里的,并且眼光一点点深入进去,被它吸引。我觉得中国的文化非常抽象,也非常人性,很注重人的感受,这其实来自于上海的地产商对我的启发和引导,而在英国我从来不可能在地产商那里得到启发。


记者:以前的高层建筑有台北101大厦、迪拜塔,前段时间武汉又说要建一座606米的高楼,最近长沙说要建一个超过迪拜塔的高楼,请问您怎么看建筑的高度?

托马斯·赫斯维克:在我看来,重要的并不是大楼的高度,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底层部分与周边环境的衔接。我看到很多摩天大厦的底下都是非常空旷的一片,突然平地拔起一栋高楼,给人感觉非常不真实。
我很喜欢香港的氛围,高楼林立,很密集,所以你在高楼中穿行时感觉氛围很好。我也去过迪拜塔,坦白讲我感觉迪拜塔看起来一点都不高,因为周围太空旷了,在那么大一片地方,突然有这样一栋建筑,你会感觉很不真实。我当时觉得它像一个模型,并不像人们所说的世界上最高的楼,因为高度是相对的概念,你要跟旁边的对比才能体现出你的高。如果旁边什么都没有,是一片空旷的地方,高是体现不出来的。我觉得一个楼不但要追求高度,也要追求街道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景观与整个环境是怎么样融合的。


记者:您个人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比较喜欢住很简单的房子。我自己的家就非常简单,我不喜欢设计师把自己的家弄的设计的成分很重。有些设计师在家里面拍一些感觉很炫的照片,那个其实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是能够有我自己的空间,比较接近于自然。它可能有一点杂乱无章,我并不希望它是非常完美无缺的,它可能比较杂乱,但是有我自己的东西散布在各个地方,是混合型、实用型的,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住宅空间。


设计建筑:要尊重、提炼当地特色

记者:您怎样思考您设计的建筑和当地既成建筑的关系?

托马斯·赫斯维克:首先我希望我设计的东西并不完全是全新的,而是和当地已经存在的建筑作品有共性,因为只有老的东西才是有灵魂的,完全新的东西可能缺乏这方面的特质。现在设计师选择的很多材料都是缺乏灵性的,缺乏人的感性。因为以前我们在建筑中所用到的材料都是很小的,建一栋楼所用的砖瓦都比较小,但现在有很多材料的选择,可能一块面板就有三层楼那么高。材料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大,反而人性的成分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建筑师有时候会感觉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人的成分似乎被从中分离出来了。
有时候人们可能只是在外型上做文章,无论一个建筑是垂直的,还是扭曲的,不管它是发光的铝板,还是有色彩的涂层,其实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人性成分在里面的话,无论它外在的表面怎么样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
我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来说,真正有精神的建筑都是来自于古代悠久文化的,因为它们都是人工手动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现在的很多建筑其实根本不需要依赖手工,材料、建筑方式都是机器式的,我觉得从传统东西里面去发掘,才是对于建筑的尊重,也是对于建筑使用者的尊重。


记者:很多人把中国称之为“建筑实验场”,也有很多世界知名建筑师的作品在中国呈现。您作为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在中国做项目时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面对非常强的竞争对手,怎样设定自己的角色?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场。中国的设计师也在做很多的实验,我所看到的非常前卫的建筑设计其实都是来自于中国的设计师。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人对我说世界是一个很迷人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会感受到不同的风景。长大以后我去了很多城市,我的感觉却是世界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像了,建筑越来越趋同了,一个建筑可以放在任何地方。我的定位是不希望把自己的建筑放在世界各地,而是希望我的作品是少而精的,而且对当地来说是有意义的。我希望别人看到这个精彩的作品时马上就能强烈的感受到这就是赫斯维克的作品。这个作品能够尊重当地,能够提炼出当地的特色,而不是一个设计出来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作为设计师对于一个地方的尊重,和我对建筑行业的热情。


记者:您如何看待欧陆风在中国的兴起?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应该创造自己的方式,比如说像深圳这样的城市,现在已经有很多住宅项目在建造。但是这么多项目怎样形成整体的哲学、理念,而不是一个又一个住宅区,很多住宅区在我看来都是重复的设计、重复的建造,一个城市应该与众不同,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城市,感觉越来越像,但也有少数城市去了以后感觉有不同之处,你会觉得它们确实有自己的思考,这可能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的。


记者:在您的代表作中有很多家具、报亭、巴士之类的设计,住宅设计相对比较少,在您看来住宅和公共建筑两者之间各自需要重视的是哪些方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托马斯·赫斯维克:在英国,如果你是一个五十岁的设计师,人们还会觉得你是年轻设计师,你可能在五十岁以上才会做第一个真正的项目。而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如果是一个设计师,并且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室,马上就会得到一些项目去做。我虽然是从小型项目开始入手的,但是我一直都希望能够做大型的项目,事实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大型的项目。比如说我们正在做的一个新加坡大学的建筑设计,在吉隆坡做了一个几百个单元住宅楼小区的设计,在上海做一个商住混合项目设计,另外还有一个购物中心。我希望五年以后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项目的情况,在英国建一个项目大概需要五年时间,但在中国只需要一年就可以了。

我认为设计小型项目是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将来设计大型的项目奠定基础,所以之前我做过的那些小的项目我至始至终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比如说我事务所的建筑就是我自己设计并亲手建造的,包括今天你们现场看到的这种椅子,也都是我亲手制作的。我觉得在设计小型项目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既动脑又动手,但在设计大型建筑项目中,设计师就不动手了,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思想,靠自己脑子的创意,而我更感兴趣的不仅仅只是大脑的活动,我对脑手并用也很感兴趣。设计小型项目恰好就给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亲手尝试材料,以致对材料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这种角度来看,我觉得设计师从根本上来讲首先应该是好的工艺师,而要做一个好的工艺师,就一定要能够亲手操作。

我们的工作室规模现在已经比较大了,目前主要设计的都是一些大型项目。然而在工作室最核心的地方却仍然留有一块很大的空间,作为实际操作的工作室,里面摆有许多工具。比如说你会看到有木工,有塑料,有各种各样的切割,还有3D印染、激光切割等等工具,到现在我的事务所还是非常注重动手操作的。


设计创意:来源于工作和项目本身

记者:您一直尝试在建筑中运用不同的新型材料,这是否也得益于工作室中特别的设计?在您的印象中,如何把新材料跟现有的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认为在我设计的项目中用到的各种各样材料,并不能算是新材料,只是在你看来它可能像新材料而已。重要的是你怎么去使用现有的材料,比如说做一个陶器,你可能需要用到陶土,需要上釉,这些都是传统工艺,但如果这些成分有不同的组合,可能就会带来新鲜感。比如说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英国馆的外观让人看起来觉得用了很多新材料,但其实它用的都是诸如铝、木头、亚力克、种子等大家都知道的材料。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有很好的建筑概念和空间概念,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建筑概念和空间概念付诸实践,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能把这些概念做出来。


记者:除了平常的设计之外,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您的创意来自于哪里?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的创意来源于我的工作,来自于项目本身。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我和同事每天都在就某个项目进行非常多的探讨。作为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我需要在工作室里面营造一种氛围,产生一种凝聚,让大家可以集中精力针对某些问题去探讨,我们的谈话是非常有趣的,我们通过这样的聊天和交流让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为对方所知道、所了解,便于对项目的整体进行评判。创意并不需要通过去一个一个不同的地方的方式来获取,实际上如果你有足够的求知欲的话,把你每天看到的会引起灵感的东西拍下来放在手机里,当你陷入设计的困难时,把它打开看看,这个时候就会突然灵光一闪联系到你曾经的经历,继而对设计产生灵感。
我的兴趣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也正是我的兴趣所在,这也为什么我总是能从工作中感觉到激情和乐趣。而对于我团队的成员来说,他们很多人也是把工作当做兴趣的。
我另外一个爱好是喜欢骑自行车去开会,这个自行车不是趴着骑的,而是躺着骑的,我很喜欢骑自行车到伦敦各个地方去闲逛,这也是让我放松的方式。


记者:今天是万科V-TALK公益论坛的第二场,第一场请的是日本安藤忠雄,接下来还会请很多世界级大师作为论坛嘉宾,请问托马斯先生,在国际上有没有其他机构或企业会做类似的系列论坛?

托马斯·赫斯维克:所以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讲好,这样的话才能让这个系列不断地延续下去。您刚才问世界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地产商做这样的活动,英国其实也有一些地产商会举行论坛,让建筑师去发言,但是很少,而且是非常特别的地产商才会做这种事情。万科集团做这样规模的,以这样的投入去做这个事情,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我被邀请来参加这个活动,自己都感觉有一点受宠若惊,觉得任务很重。


记者:您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
您今天还带来了一本书,能不能先介绍一下?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最感兴趣的是问题是什么,然后怎么样去解决它。大家看到这里有一本我的书,实际上我之前从来都不出书的,这是我的第一本书。这本书里有很多照片都是***作时的情景,出版商十年前就约我写这本书,但我觉得让我用文字的东西描述我对自己作品的感知的话,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等了十年这本书才出来。
我第一次来深圳是九年前,当时我给出版商提了一个要求是我可以出这本书,但是我一定要知道这本书是怎么做出来的。出版商邀请我到深圳来,因为印刷厂在深圳,我去车间看他们怎么印,怎么裁剪,怎么装订,这个也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如果让我用语言去描述自己的作品,我可能是属于慢热的人。


记者:您如何看待同中国和英国的甲方所进行的合作?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在中国合作的经验并不多,但是在中国跟甲方合作以我现在的经验来看,觉得英国有时候甲方有一点在商言商的感觉,而在中国我能感觉到他们对于项目的热爱和投入,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pgive@qq.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批给屋 © 2001-2024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蜀ICP备1202980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